序号 | 名称 | 负责人 | 团队成员 | 考核方式 | 是否按团队进行分配和指导研究生 | 方向介绍 |
1 | 流体机械及工程中的复杂流动 | 康灿 | 高波,李忠,袁丹青,丛小青,代翠,张宁,周文杰*,倪丹,卢永刚,陆金刚,刘顺(新增),张永超(新增) | 团队 | 是 | 主要研究方向为:1)特种用泵的水力优化设计(核电用泵、高温熔盐泵、输卤泵等);2)低噪声泵非定常水力激励特性及设计方法;3)超高压纯水、磨料水射流及淹没空化水射流流动机理与应用;4)通气泡状流动机理与工程应用研究。 |
2 | 荷电多相流理论及工程应用 | 王军锋 | 王贞涛,王晓英,刘海龙*,霍元平,詹水清,徐惠斌,刘璐,李彬,于凯,马忠,职晶慧,王海,田加猛,郭培军,董庆铭,王东保,邵梓一(新增) | 个人 | 是 | 该研究团队以荷电多相流及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涉及静电雾化、多相流动、非牛顿流体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喷雾技术的工农业应用,以理论研究、CFD数值计算分析和流动的现代测试技术为主要手段,研究内容从液滴破碎的物理现象到射流雾化及输运沉积的流动过程乃至新能源科学新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及应用。 |
3 | 动力机械燃烧与新能源利用 | 王谦 | 王爽,柏金*,赵玮,刘馨林,乔芬,张彭岗,徐志祥,钟汶君,冯永强,玄铁民,胡亚敏,司占博,李威,钱黎黎,戴礼明,张亮,王楚翘,钟珊 | 团队 | 是 | 主要进行发动机喷雾与燃烧过程研究、喷嘴内部空穴流动及耦合内流喷雾模型开发、喷雾近场结构研究、天然气燃烧模型与模拟、发动机排放后处理(SCR技术)研究以及微尺度燃烧和微微自由活塞动力装置研究;还进行生物质气化与工程应用、海藻液化制油与着火燃烧特性的研究。 |
4 | 燃烧理论与低碳技术团队 | 潘剑锋 | 刘杨先,潘振华,朱跃进,邵霞,范宝伟*,卢青波,张倚,张红,翁俊桀,龙琳 | 团队 | 是 | 主要从事气液燃料燃烧基础理论、高效低污染燃烧设备和动力机械装置开发、航空发动机点火与燃烧、微尺度传热和燃烧、工业废气污染物脱除与减排新技术、换热系统的优化设计方面的研究。 |
5 | 热能高效管理转化及太阳能利用 | 屈健 | 韩新月,王迎慧,孙芹*,高山(新增) | 团队 | 否 | 主要从事纳/微尺度流动传热和与之相关的高效热管理和热利用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工作的具体应用包括微电子器件、大功率LED、聚光太阳能电池的冷却和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热管集热器和聚光光伏系统热回收等)、空调热泵节能系统开发等多个方面。 |
6 | 流体机械内部热流问题研究 | 刘栋 | 王春林,王颖泽,徐伟幸,田飞,白玲*(新增) | 团队 | 是 | 研究方向包括:流体机械内部热流机理、叶片泵内部多相流动、高温泵结构可靠性、大型立式泵转子稳定性、潜水搅拌器设计及其内流机理、各种特殊工业泵的设计优化等。 |
7 | 多相流与燃烧 | 王助良 | 杜敏*,罗明,岑旗钢,张敏 | 个人 | 是 | 主要进行燃料的高效转化低碳利用及污染物控制研究,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火力发电厂余热高效梯级利用;2.化学链燃烧/制氢技术研究;3.低氮燃烧技术研究;4.纳米流体高效传热、两相流系统对流传热传质、液态金属高性能换热器等相关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
8 | 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高效利用 | 胡自成 | 葛凤华,王颖泽,张兆利,韩志,鲁文杰*,徐荣进,戴晓丽,仲敏波,张源,张海燕(新增),HANY(新增), | 团队 | 是 | 研究方向一:建筑热湿环境的节能控制 室内热环境评价与分析、气流组织模拟技术;空调系统冷热媒参数及冷热源匹配优化;空调系统节能诊断及改造;围护结构蓄能技术,热泵与冷凝热回收技术。 研究方向二:换热器研发 高效传热传质技术在换热器中的应用研究;换热器新结构的研究开发;换热器整体及部件的设计与优化。 |